
行銷常見縮寫與指標大彙總:從CPM到NPS的完整解析
完整解析數位行銷各領域常見縮寫指標,包含廣告投放、電商、SEO、社群媒體等關鍵指標的定義、計算方式與參考範圍,助你精準掌握行銷成效
行銷常見縮寫與指標大彙總:從 CPM 到 NPS 的完整解析
以下將依照行銷領域分類,介紹各常見指標的縮寫、英文全名、含義解釋、應用情境,以及可量化指標的一般參考範圍。
數位廣告投放指標
CPM (Cost Per Mille,千次曝光成本)
定義:指每 1,000 次廣告曝光所需的成本。
用途:常用於品牌知名度宣傳等廣告活動,以衡量「買流量」的成本效益。
應用情境:適合提高品牌能見度的廣告,可讓廣告大量曝光給目標受眾。
參考範圍:CPM 高低取決於受眾規模和競爭程度;一般而言沒有固定標準答案,受眾越細分則 CPM 可能越高。廣告主通常希望 CPM 越低越好,以較低成本觸及更多人。
CPC (Cost Per Click,每次點擊成本)
定義:指每獲得一次點擊所需支付的平均成本。
用途:評估導流效果,適合追求網站流量或用戶互動的廣告。
應用情境:常用於點擊導向或互動導向的廣告,例如關鍵字搜尋廣告、導流到網站的素材廣告。
參考範圍:CPC 會隨產業和競價狀況波動,一般以越低越好。以 Facebook 廣告為例,平均 CPC 約落在 $0.5 ~$2 美元左右(約新台幣 15 ~ 60 元);若能降低至此範圍以下,表示單次點擊獲取成本較佳,廣告效率較高。
CPA (Cost Per Action,每次行動成本)
定義:亦稱每次轉換成本,指用戶完成一次目標行為(如購買、註冊)所花費的廣告成本。
用途:評估廣告最終成果效益,適合以轉換(Conversion)為導向的行銷目標。
應用情境:常見於電商導購、名單收集等需要成果的活動,例如要求每筆訂單 CPA 壓在 NT$150 以下。
參考範圍:CPA 高低視行業價值而定,沒有通用標準;通常應低於每單收益。廣告主會設定一個目標 CPA,在該成本內獲取客戶才算划算。例如,若每位顧客帶來 NT$300 利潤,則期望 CPA < NT$300。越低的 CPA 表示以更少預算獲得有效行動,投資回報越好。
ROAS (Return on Ad Spend,廣告投資報酬率)
定義:廣告投入金額所產生營收的回報比例。
用途:快速判斷廣告支出是否帶來營收回報。
計算:ROAS = 廣告帶來的收入 ÷ 廣告成本,再乘以 100%。
應用情境:用於評估廣告投放效益,例如 ROAS = 500% 表示每 1 元廣告費帶來 5 元營收。
參考範圍:ROAS 超過 100% 即代表營收大於花費;在零售電商中,常以 400% (4 倍) 為門檻(即每元廣告費帶來 4 元營收)才有利潤空間。需注意 ROAS 未扣除商品成本與營運費用,因此僅供粗略評估。實務上建議同時關注 ROI(整體投資報酬率)以確認真正獲利。
(註:其它廣告相關指標如 CTR 點擊率、CVR 轉換率等,後續章節會分別介紹。)
電子商務指標
AOV (Average Order Value,平均訂單金額)
定義:又稱客單價,指每筆訂單的平均消費金額。
用途:衡量消費者每次購買的價值大小,用於評估產品組合及定價策略成效。
應用情境:電商商家關注 AOV 來制定促銷,例如搭配加價購或滿額免運以提高每筆訂單金額。
參考範圍:AOV 高低視產品類別而異,無絕對標準;一般透過與自身歷史數據或同業平均比較來判定。如平均客單價若能逐年提高,代表成功提升每位顧客的購買價值。
LTV (Lifetime Value,顧客終身價值)
定義:又作 CLV(Customer Lifetime Value),指單一顧客在整個關係週期內為企業帶來的總收益預估。
用途:衡量顧客長期價值,輔助制定行銷投資上限(如取得一位顧客的獲客成本不宜高於其 LTV)。
應用情境:常用於訂閱制服務或需重複消費的行業,評估留存和回購帶來的累積價值。例如 SaaS 服務商根據 LTV 判斷可投入多少預算在行銷上取得新用戶。
參考範圍:不同業態 LTV 差異極大;一般原則是 LTV 要顯著高於 CAC(獲客成本)才有利可圖。很多企業以 LTV 是 CAC 的 3 倍以上為目標,以確保長期盈餘空間。
CR (Conversion Rate,轉換率)
定義:在此指購買轉換率(Conversion Rate),衡量訪客轉化為付費顧客的比例。
計算:CR = 完成目標動作的次數 ÷ 總訪客或點擊次數 × 100%。對電商而言即下單數 ÷ 訪問人次。
應用情境:評估網站或廣告的成交效率,檢視從點擊到下單的效果。
參考範圍:各行業平均購買轉換率約 1 ~ 3%,若能達到 5%以上即屬非常優秀。例如一般電商網站轉換率約 2%,熱銷產品頁面可能高達 5%以上。若轉換率低於 1%,表示流量品質或頁面體驗有待改善。
(註:CR 亦可泛指各類轉換率,如註冊轉換率等,此處著重電商購買層面。)
搜尋行銷/SEO-SEM 指標
CTR (Click-Through Rate,點擊率)
定義:指在搜尋結果或廣告中,被點擊的次數相對於曝光次數的比例。
計算:CTR = 點擊次數 ÷ 曝光次數 × 100%。
用途:衡量廣告或搜尋結果的吸引力,點擊率越高表示標題或文案對用戶越具吸引力。
應用情境:在關鍵字廣告(SEM)中,CTR 用於判斷關鍵字與廣告內容的相關性,也會影響品質分數和競價成本。SEO 領域則以 CTR 判斷網頁標題與描述對搜尋用戶的吸引程度。
參考範圍:搜尋廣告 CTR 平均約 2 ~ 3%,表現優秀者可達 6 ~ 7%,極高的甚至 20%(通常發生於品牌詞或熱門議題)。一般而言,**CTR 高於行業均值(約 2%)**即可視為良好;低於 1%則偏低,需要優化廣告素材或關鍵字匹配度。
QS (Quality Score,品質分數)
定義:Google Ads 的品質分數,範圍 1 ~ 10 分,用於評估關鍵字、廣告與登錄頁的相關性和品質。
用途:品質分數是決定關鍵字廣告排名和點擊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應用情境:在 SEM 投放中,提升 QS 有助於以較低出價獲得較好排名,因為 Google 會給高品質分數的廣告折扣。
參考範圍:
- 7~10 分:被視為高品質,意味著相關性佳且用戶體驗良好
- 4~6 分:大致平均,需要進一步優化
- 1~3 分:明顯偏低,可能嚴重影響廣告曝光和成本
實務上,QS 達 8/10 即屬優秀,可享有約 37%~ 50% 的點擊成本折扣;若 QS 偏低則應從關鍵字、廣告內容、著陸頁體驗著手改善。
Impressions (曝光次數)
定義:指廣告或搜尋結果被顯示的總次數。
用途:衡量曝光量的基本指標,表示有多少人次看到了您的廣告或網頁連結。
應用情境:在搜尋行銷中,Impressions 可用來評估關鍵字搜尋量和廣告觸及範圍;SEO 方面,頁面在搜尋引擎結果頁(SERP)的曝光次數反映該頁面獲得的展示機會多少。
參考範圍:曝光次數沒有「好壞」絕對標準,通常是越高越好,但須結合 CTR 一同分析。如果曝光很多但點擊率低,代表需優化標題或摘要以提高吸引力。反之,曝光少可能意味著關鍵字選擇需調整或排名不足,需要提升 SEO 排名或提高出價取得更多展示。
社群媒體指標
ER (Engagement Rate,互動率)
定義:指貼文的互動程度,通常以互動數除以觸及人數或粉絲數來計算百分比。互動包括按讚、留言、分享、收藏等行為。
用途:衡量內容引起受眾參與的效果高低,是評估社群內容品質和受眾活躍度的重要指標。
應用情境:品牌經營社群帳號或 KOL 合作時,都會關注互動率,以判斷粉絲對內容的反應熱度。
參考範圍:互動率受粉絲規模影響,粉絲少於 5 千的帳號平均互動率約 4.21%,而超過 10 萬粉絲的大帳號約 0.95%。一般而言,小型社群帳號(微網紅)有**3 ~ 5%**以上互動率算表現不錯;大型粉專因粉絲基數大,**1%**左右已屬正常。互動率越高表示內容越受粉絲歡迎,反之則需改善內容與受眾連結的品質。
FBR (Facebook Reach,Facebook 粉絲觸及率)
定義:此指標反映 Facebook 粉絲專頁貼文的自然觸及率(不含廣告)。
含義:在沒有投放廣告的情況下,每篇貼文實際觸及粉絲人數占粉絲總數的百分比。
用途:評估 Facebook 貼文在演算法影響下的自然曝光效能。
應用情境:由於 Facebook 近年降低粉專貼文的自然曝光,品牌關注觸及率來調整內容策略。如果觸及率太低,可能需要提高貼文品質或利用廣告擴大觸及。
參考範圍:Facebook 專頁平均自然觸及率已相當低,據統計目前僅約 2% 左右。也就是說,擁有 100 萬粉絲的粉專,一篇貼文可能僅有約 2 萬人看到。若內容表現佳或粉絲忠誠度高,觸及率可達 5 ~ 10% 已非常難得;大多數品牌粉專的自然觸及率在個位數百分比,甚至更低,需要透過穩定的內容經營或付費推廣來提高。
UGC (User Generated Content,用戶創造內容)
定義:指使用者原創內容,由消費者或用戶自行產出並分享的與品牌相關的內容。
用途:UGC 是衡量品牌社群參與度與忠誠度的指標之一,顯示有多少用戶自發為品牌創作內容。
應用情境:典型的 UGC 包括用戶發表的產品評價、開箱影片、社群貼文標註品牌、參與品牌話題挑戰等。許多品牌會舉辦活動鼓勵 UGC,藉此形成口碑傳播,提升可信度和互動率。
參考範圍:UGC 沒有量化的「好壞」範圍,但可透過數量與質量來評估。例如,一次活動若能收穫上千則顧客分享貼文,表示極高的 UGC 參與度。長期而言,UGC 越豐富代表品牌社群經營成功,用戶願意主動參與;若罕有 UGC,則品牌互動性偏弱,需要激發用戶參與。
Email 行銷與自動化指標
OR (Open Rate,開信率)
定義:指電子郵件寄出後被收件人開啟閱讀的比例。
計算:開信率 = 開啟郵件的人數 ÷ 寄出並成功送達的郵件數量 × 100%。
用途:衡量電子報主旨與寄件名單品質對收件人吸引力的指標,開信率高表示標題及寄件時間有效引發收件人興趣。
應用情境:EDM 電子報行銷中,每次發送後會關注 OR 以調整標題撰寫、寄送時段或清理無效信箱名單。
參考範圍:各行業電子報平均開信率約 15%~ 25% 屬正常。若開信率高於 30% 可算表現不錯;低於 10% 則偏低,表示主旨或對象需要優化。例如一般零售業電子報平均 OR 約 21.33%;健康產業可能更高,可達四五成以上。
CTR (Click-Through Rate,點擊率)
定義:在 Email 行銷中通常指郵件內容點擊率,即收件人開啟郵件後點擊其中連結的比例。
用途:衡量電子報內容對讀者的吸引程度和行動號召效果。
應用情境:Email 內容通常包含閱讀全文、購買按鈕等連結,CTR 可反映收件人在看完郵件後願意進一步行動的比例。
計算:有兩種常見計算方式:
- 總寄出基礎 CTR = 點擊鏈結人數 ÷ 寄出郵件總數
- 開信後點擊率(CTOR) = 點擊人數 ÷ 開啟郵件人數
通常行銷人提到的 CTR 偏向前者。
參考範圍:依 Benchmark 統計,各行業 EDM 點擊率約 2%~ 5% 為正常。例如寄出 1000 封,有 20 ~ 50 人點擊內容即屬平均水準。若開信後點擊率超過 10%,表示郵件內容對已開信者非常有吸引力;反之若低於 2%,需優化郵件設計、文案或 CTA 以提高點擊量。
Bounce Rate(退信率)
定義:在 Email 行銷中指郵件投遞失敗的比例,即寄出的郵件中有多少因信箱錯誤、信箱容量滿等原因被退回。
用途:反映郵件名單的品質與有效性。
應用情境:Email 行銷人會定期檢視退信率,過高表示名單裡無效信箱過多,可能傷害寄件網域的信譽。
參考範圍:退信率低於 2% 算健康,一般視 <2% 為正常範圍;其中 <1% 更理想,表示名單乾淨有效。若退信率超過 2% 則偏高,需要清理無效信址和檢查寄件設定,否則過多的退信會降低發信者信譽,影響往後郵件的收件箱到達率。
(註:電子報常看的還有退訂率與到達率等指標,可用來評估內容留存度與技術送達情況。)
品牌行銷與形象指標
NPS (Net Promoter Score,淨推薦值)
定義:衡量客戶願意向他人推薦企業或產品的忠誠度指標。顧客在問卷中給出 0–10 分評價,9–10 分為「推廣者」、0–6 分為「貶抑者」、7–8 分為「被動者」。
計算:NPS = 推廣者百分比 – 貶抑者百分比,結果介於 -100 至 +100。
用途:NPS 被視為客戶體驗與忠誠度的黃金指標,許多公司定期調查 NPS 追蹤顧客口碑趨勢。
應用情境:品牌形象調查中使用 NPS 了解整體滿意度,例如 NPS 為 +50 表示推廣者遠多於批評者,口碑良好。
參考範圍:
- NPS > 0:即正向口碑多於負評
- 0 ~ 30 分:表示表現不錯但仍有進步空間
- >30 分:則相當優異,顧客滿意度高
- >70 分:則屬頂尖,顧客極度滿意並熱情推薦
- NPS < 0:代表不滿意的客戶居多,需立即改善產品或服務品質
TOM (Top-of-Mind Awareness,品牌「第一提及」率)
定義:指在提到某產品類別時,消費者第一個想到的品牌佔比。調查中通常問「想到某品類時,你第一個想到的品牌是?」回答提及某品牌的受訪者比例即為該品牌的 TOM。
用途:衡量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優先順位,TOM 越高代表品牌佔據的心智份額越大。
應用情境:品牌知名度研究中,TOM 是很重要的指標之一。例如可口可樂在「可樂飲料」品類中的 TOM 常年居首,表示大多數消費者提到可樂首先想到它。
參考範圍:TOM 高低因品類而異。領導品牌的 TOM 往往能達到 30 ~ 50% 甚至更高(壟斷心智);第二名可能只有 10 ~ 20%,其餘品牌更低。若品牌 TOM 能長期保持類別第一,表示極強的品牌心智佔有;新品牌的 TOM 往往不到 5%,需透過大量行銷累積知名度。一般來說,TOM 排名提升即代表品牌知名度與偏好度的提升,是品牌行銷的重要目標之一。
數據追蹤與網站行為分析
GA (Google Analytics,Google 數據分析)
定義:Google 提供的網站流量分析工具(Universal Analytics 及 GA4)。
用途:追蹤網站訪問量、用戶行為、轉換等數據。
應用情境:行銷人員使用 GA 了解網站每日訪客、人們從何處進站、瀏覽哪些頁面、停留多久,以便優化網路行銷成效和網站體驗。
參考:GA 並非一項「指標」,而是一整套分析平台。其提供的指標包括 PV(Pageviews 頁面瀏覽量)、跳出率、轉換率等。隨著 GA4 啟用,事件導向的追蹤方式能更細緻分析使用者行為路徑。使用 GA 的關鍵是設定良好的追蹤(例如標記 UTM 參數、目標轉換),確保數據可靠以支撐行銷決策。
UTM (Urchin Tracking Module,UTM 追蹤碼)
定義:一組附加在網址上的追蹤參數,包含來源(source)、媒介(medium)、活動名稱(campaign)等資訊。
用途:用於數位廣告與行銷活動鏈接的標記,讓分析工具(如 GA)識別點擊流量的來路。
應用情境:例如在 Facebook 貼文的鏈接後加上 ?utm_source=facebook&utm_medium=social&utm_campaign=NewProduct
,當有人點擊連結進站時,GA 會記錄此訪客來自 Facebook 社群、屬於"NewProduct"活動。
參考範圍:UTM 本身無數值高低之分,但正確使用 UTM 能大幅提升數據分析的精確度。行銷團隊應制定 UTM 命名規範,確保各渠道和活動的標記一致,以利追蹤每個活動的流量和轉換效果。
DAU (Daily Active Users,每日活躍用戶)
定義:一天內有使用過產品或服務的獨立用戶數量。
用途:衡量產品每日的用戶活躍度,是反映 APP、小程序或網站黏性的核心指標之一。
應用情境:如行動應用程式會關注 DAU,瞭解每天有多少獨立用戶打開並使用了 App。營運人員可透過活動、推播等方式提升 DAU,維持用戶活躍。
參考範圍:DAU 絕對值依產品規模而定,但常搭配 MAU 來看黏著度。一般而言,DAU/MAU 比值(日活/月活)可反映用戶回訪頻率:行業平均約 10%~ 20%,若**>20%**表示用戶相當黏著,天天使用;頂尖社交產品(如 Facebook)該比值可超過 50%。因此提高 DAU 同時也要留意 DAU 佔 MAU 比例,確保增長的不只是新增用戶,還有良好的留存。
MAU (Monthly Active Users,每月活躍用戶)
定義:一個月內有至少一次使用行為的獨立用戶數。
用途:反映產品的整體用戶規模和月度留存狀況。
應用情境:例如一款線上服務在 1 月有 10 萬 MAU,表示這個月共 10 萬人使用過;若隔月 MAU 成長到 12 萬代表用戶增加,反之下降則需關注流失。MAU 常用來計算留存率(本月回訪的上月用戶佔比)和評估長期成長趨勢。
參考範圍:MAU 越高表示產品滲透率越大,但應結合 DAU 了解活躍品質。如 MAU 很高但 DAU/MAU 很低(<<10%),可能許多用戶僅偶爾使用,黏性不足。對大多數應用而言,能將 10%以上的月活用戶轉化為日活(DAU/MAU > 10%)已算不錯;若**超過 20%**則屬於高黏著度產品。企業也會關注 MAU 的趨勢變化,穩定成長的 MAU 是產品成功的重要指標。
Session(會話)
定義:指用戶在網站或 App 上一連串互動所構成的一次訪問流程。會話從用戶開始訪問(打開網站或應用)到最後一段時間未操作或關閉結束為止(GA 預設 30 分鐘無活動則會話結束)。
用途:Session 用來統計一次訪問中用戶的行為,如瀏覽了哪些頁面、停留多久。
應用情境:網站分析中會以每次 Session 的頁數和時長評估內容吸引力;App 分析則看每次啟動使用過哪些功能。
參考範圍:典型網站的每次 Session 頁數(Pageviews per Session)平均可能在 2 ~ 5 頁,平均會話時間約 2 ~ 4 分鐘,具體因網站類型而異。例如資訊內容網站每次訪問看多頁較常見,而單頁式著陸頁網站平均每 Session 僅 1 頁。跳出率(Bounce Rate)是相關指標:若大量 Session 只有一頁即結束,跳出率高,表示用戶未深度瀏覽,需要改善內容相關性。總之,Session 讓我們了解使用者一次訪問的深度與廣度,是優化使用者體驗的重要依據。
總結
以上內容涵蓋了數位廣告、電商、搜尋行銷、社群媒體、電子郵件行銷、品牌行銷以及數據分析等各領域的常見縮寫指標及其說明。透過這些指標,行銷人員可以針對不同目標衡量成效、優化策略。
📈 行銷指標看不懂?小心預算全打水漂!
行業警訊:78%的行銷人員無法正確解讀關鍵指標,導致決策錯誤與預算浪費
您是否被這些行銷指標搞得頭昏腦脹?
❌ CPM、CPC、ROAS 分不清楚,廣告預算亂花
❌ 看得懂數字卻不知道代表什麼意義
❌ KPI 設定不當,努力方向完全錯誤
❌ 缺乏基準值參考,無法判斷成效好壞
粉絲大獅數據指標精通課程
專業學習內容
- 50+核心行銷指標完整解析與應用
- 各平台基準值建立與競爭分析方法
- KPI 設定邏輯與數據追蹤系統建置
- 行銷數據解讀與策略優化實務
- Excel/GA4 數據分析工具實作教學
學習成效
✅ 30 天內精通所有核心行銷指標
✅ 數據分析能力提升 300%
✅ 行銷決策準確率大幅提升
限時優惠:現在諮詢即享 200 元免費儲值金!
👉 立即報名數據指標精通課程
在實務中,建議結合多項指標綜合評估,並參考各行業基準作為判斷依據,才能全盤掌握行銷活動的表現。每個指標皆有其應用範疇與意義,靈活運用將有助於精準行銷並提升投資報酬。